戰勝乳癌的心理衝擊

彰化基督教醫院 精神科 周少華 主治醫師
出處:癌症妨治季刊第二期之乳癌
Posted:2010.03.10
 

乳癌在台灣女性惡性腫瘤發生率已超越子宮頸癌,排名第一,而於台灣女性十大死因中也是排名第四位。乳癌是比較容易早期發現的癌病之一,多發生在40-50的婦女,瞭解乳癌的症狀、高危險因子、自我檢查的方法、接受定期篩檢,與早期治療是乳癌防治的最好辦法。  

當得知自己罹患乳癌時,女性不只生命感受到威脅,也擔心身體形象將面臨巨大改變。對於兩性來說,乳房除了哺育幼兒的功能之外,也有相當重要的心理層面意義,即 嬰兒期由母親乳房哺乳獲得親密與安全感,青春期後乳房象徵女性的曲線美,為第二性徵,在性心理中佔有重要地位。乳房可以說是人類深層感情的源泉之一。

因此遇上癌症時,急性心理失衡的自然反應通常包括:產生震驚、焦慮、恐懼、生氣、悲傷、無助,甚至失去控制的感覺等。想法上可能有「為何是我?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有些人開始關心外觀是否會改變、未來的生活重心為何、親友的看法、或死亡的恐懼。此時若能尋找適當的親友、乳癌病友團體、或醫療人員的協助、不要做錯誤的歸因,將有助減輕情緒壓力。 

乳癌患者在面對手術或需做化療和放射線治療時,更容易深感恐懼與不安。一般乳癌病人最感困擾之心理問題包括:

1.婚姻生活是否受影響?

2.親友、同事是否以異樣眼光對待?

3.對於各項治療之不確性造成焦慮,導致情緒不穩定、失眠、有時還反射到生理狀況,諸如:疲勞、食慾不振、體力不支等。

4.性機能減退,發生性慾減低,無性高潮、房事次數銳減等狀況,甚至有些病人擔心性行為會影響病情。 

  

根據張金堅教授,2008年針對台灣地區癌症病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即:一個人經歷極度的創傷壓力事件而且出現害怕、無助感、或恐怖感的反應;這樣的壓力事件如:戰爭經驗、天災及強暴等;隨後表現出三大類症狀:1.此創傷壓力事件經由夢境或回憶持續再體驗。2.對創傷相關的刺激產生逃避及對一般反應麻木。3.持續升高警覺性)」的調查報告顯示,50歲以下罹病之乳癌病人較易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傾向,其症候群現象為:擔心乳癌再次復發、再次想起接受乳癌檢查及治療時,不愉快的感受或畫面、刻意避免想到和乳癌或健康有關的事情、以及容易受到驚嚇等四種表現,其中最常見的是:過度擔憂「乳癌復發」。針對這類心理困擾,建議病人及親()的因應方法如下: 

1.瞭解乳癌與治療反應的徵候,明白各種治療所帶來的好處和壞處。
    早期乳癌  病人治癒率高,零期病人10年存活率幾近百分之百,一期及二期病人治癒率也有八成及六成以上。向醫師詢求乳癌治療效果之研究報告,給予自己對治療的信心,減少「資訊不足」的恐慌。

2.面對身體必然的改變。
    在病人生理和心理的整個恢復過程中,親()應積極參與,使患者恢復正常的自信心,而親()也在此過程中逐漸適應。

3.()間良好溝通,並體貼彼此的感受。
    ()除了陪伴、傾聽、持續給予關心與照護外,若病人有憂鬱或情緒低落等現象,也應該協助病人尋求心理諮商、藥物等治療方式(例如:求助於乳癌病友團體或精神科),幫助平衡病人的負面情緒與壓力。

4.與各科醫師討論任何身體功能不適之處,有效的改進是可能的。
    手術或各種治療後,盡力調適,愈早愈好。研究指出,乳房切除術後約有1/3的婦女有性功能障礙。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心理因素引起的。夫妻關系的穩固性及丈夫的態度,對病人的性生活的再適應有相當大程度的影響。有研究表明,在決定乳房切除時,如果丈夫持積極參與態度,術後的性生活滿意程度要比丈夫不積極的好。

5.拓展生活視野,走出悲情,邁向和諧。

    可以加入乳癌病友團體,目前台灣全國乳癌病友團體已超過40個,為所有病友團體之冠,各地支持團體可上網查詢(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http://www.tbca-npo.org.tw)。研究報告顯示,病友團體的支持,可讓罹癌者放鬆心情,減輕壓力,這種心理及行為的調整,可使乳癌患者勇敢的面對疾病,增加存活率。 

每一位癌症病人都面臨身體的創痛與心理的衝擊,導致家庭生活、職場升遷與人際關係產生變化。在完成所有治療後,也許仍對後續的追蹤感到擔心;或者對乳癌的復發一直有害怕及恐懼的感覺,這些都是乳癌病人常有的情形。若感覺病情變化,無法停止焦慮,應勇敢請教醫師,若有情緒問題可及早處理。人生的旅途固然充滿無常與無奈,可是勇氣和大愛卻可以幫助我們為自己重新改寫生命腳本,甚至創造新的價值。或許生命的長短我們無法掌握,但是生命的視野寬窄能由我們自己來決定,只要我們願意走出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健康
    全站熱搜

    Hung-Wen 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