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吐溫曾說﹕「戒菸是很容易的事,我已戒過一千次了。」確實戒菸對於許多吸菸者來說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根據調查70%的吸菸者曾嘗試戒菸,但每年只有2%的人自行戒菸成功1

不戒菸的理由2
1、要吸二手菸不如吸一手菸
2、菸癮來了受不了
3、若說戒就戒,豈不是無情無義
4、想吸就吸、想戒就戒,不算上癮不用戒
5、巳經改吸淡菸,勉強可以了
6、戒菸害我反應遲鈍、無法思考、脾氣暴躁
7、戒菸會發胖
8、有人吸菸、喝酒、嚼檳榔還不是活到八十歲,免驚啦!
    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吸菸有害身體,但由於不是立即性的傷害,所以不了解對未來生活的影響有多大。菸草含有超過4,000種的化學物質及至少60種以上的致癌物1,2,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所有癌症死亡人口中,30%和吸菸有關,吸菸也會增加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腦中風、消化性潰瘍、甲狀腺疾病、骨質疏鬆、失智症、陽萎等疾病,吸菸者的平均壽命比不吸菸者減少約15年1,2,3。此外一天一包菸,一年花費約25,000元,若能戒菸不但賺到健康,也能省下荷包。
    為什麼戒菸很困難,原因在於菸含有尼古丁的成分,它能夠吸菸後7至10秒經由血液到達腦部,促使多巴胺釋放增加愉悅感1。對於剛吸菸者是為了愉悅感吸菸,然而對於長期吸菸者是為了不讓尼古丁的濃度下降。其實很多吸菸者都曾經嘗試過戒菸,但是因戒菸所造成的戒斷症狀而放棄。
    所謂的戒斷症狀包括食慾增加、渴望香菸、注意力不集中、情緒煩躁易怒或憂鬱、坐立難安、失眠及頭暈等,不過好消息是最痛苦的時間是戒菸的第一個星期,之後症狀會逐漸減緩,大部分的戒斷症狀都不會持續超過四星期1,2
    想要戒菸,就要下定決心,找出戒菸的動機並強化之,訂定戒菸日,把有關於吸菸的物品全部丟棄,將吸菸的壞處及戒菸的好處一一列出,時常告訴自己戒菸宣言1,2。觀察自己吸菸的行為習慣,了解哪些情況下容易吸菸,再針對困難之處找出因應方式;有壓力時,泡澡、運動或是閱讀書籍來緩和心情,有抽菸衝動時,可以用多喝水、深呼吸、活動筋骨、清水沖臉或做其他事轉移注意力1,2,4。而戒斷症狀所產生的食慾增加可藉由正確的飲食與運動來維持體重;情緒不穩定時可想一些過往愉快的經驗,或是找朋友聊聊;失眠可藉由規律的生活及運動,增加睡眠品質1,2,4。另外社會上有所謂的「敬菸」文化,請別人抽菸或抽別人給的菸以拉近彼此的關係,因此要儘量避開易吸菸的情境,如無法避開則以請對方喝咖啡、吃頓飯或送份禮等方式替代。
    戒菸時要告訴家人、朋友與同事自己戒菸的決定,一方面可以加強戒菸的決心,另一方面當戒菸遇到困難或是挫折時,對方可以扮演鼓勵、扶持的角色1,2,4
    近幾年因執行室內公共場所禁菸、菸稅菸價提高及政府大力推廣戒菸,目前成人吸菸率從1996年的29.8 %(男性55.11 %、女性3.8 %)下降到2010年的19.8 %(男性:35.0 %、女性4.1%)2
    國民健康局針對有戒菸意願的人,提供免付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給予專業的諮詢。另外有「門診戒菸治療服務計畫」,吸菸者到特約戒菸治療門診接受醫師開立的戒菸藥物及獲得藥品補助費250元/週(低收入戶500元/週),1年2次療程,每次療程8週。透過藥物來輔助戒菸,能夠提高2到3倍的戒菸成功率1,2
    戒菸成功關鍵在於吸菸者本身有足夠強烈動機、具體計畫、親朋好友支持及專業醫療人員協助5。戒菸是預防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戒菸永遠不嫌晚,30歲前戒菸死亡率和不吸菸者接近,即使到老年時戒菸仍有好處3。很多人第一次戒菸失敗後就放棄戒菸的念頭,事實上一個成功的戒菸者平均要戒菸4次才會成功2,因此要相信自己,才有機會成功。期盼每一個人往無菸台灣努力,共同營造一個更健康的環境。
參考文獻
1. 邱泰源等 門診戒菸治療-醫師訓練計畫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內科醫學會/台灣精神醫學會
2.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菸害防制資訊網 http://tobacco.bhp.doh.gov.tw/
3.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moking-attributable mortality, 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 and productivity losses—United States, 2000–2004.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08;57(45):1226–1228.
4. Michele M, Dave W. Promoting smoking cessation Am Fam Physician. 2012;85(6):591-598.
5. U. 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Counseling and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tobacco use and tobacco-caused disease in adults and pregnant women: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affirmation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 Ann Intern Med. 2009;150(8):551–555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健康
    全站熱搜

    Hung-Wen 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