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血管置入手術之我見

 

彰化基督教醫院 一般外科 曾信順主治醫師
出處:癌症妨治季刊第二期之乳癌
Posted:2010.03.10

 

 

根據國民健康局最近的統計數據顯示,癌症已經成為國人十大死因的頭號殺手。在男性癌症發生的前三位分別為肝癌、大腸直腸癌、及肺癌。而在女性分別為乳癌、大腸直腸癌及肝癌。關於現代癌症的治療,除了開刀切除以外,最重要的還有化學療法。而人工血管置入手術則是化學療法過程中一個必備的重要手術。

 

 

筆者本身為乳房及周邊血 管專科 醫師。由於工作的關係需要經常為病人施行人工血管手術。對於人工血管置入手術已有上千台的經驗。人工血管置入手術最重要的關鍵步驟就是尋找身體的大靜脈以植入導管。筆者以往的經驗是使用傳統盲目穿刺的技術。傳統盲目穿刺的技術,其成功的要素是以血管與特定參考座標之間必須有恆常的相對關係,以作為觸診的參考。此外血管的大小需適於穿刺以及要選擇一條通暢性良好的血管。縱使筆者的經驗豐富,但是每每在施行手術時,總是會遇到 一兩 個較難置放的案例。就平均而言約有5-10%的人口其血管會存在有解剖學上的變異。有時血管穿刺失敗的原因往往不見得是外科醫師的技術不好,而是因為病患的血管解剖位置異常所造成。

 

 

這些異常的病人往往需要忍受醫師多次的穿刺,多次穿刺的血管通常會造成血塊的淤積以及血管被壓迫,增加下一次穿刺的困難,同時造成病人身體以及心理的傷害。有鑑於此,筆者開始思考如何減低病人的痛苦以及增加醫師血管穿刺的成功率。在經過世界上的醫學文獻搜尋後我們醫療團隊決定與現今世界第一的癌症研究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合作,並遠渡重洋進修,引進最先進的超音波導引人工血管置入手術。

 

 

超音波導引人工血管置入手術是藉由超音波的輔助之下於手術前就可以得知病患血管的變異以及評估是否有適合穿刺的血管。它的優點是提供技術上的輔助,而並非取代傳統的穿刺技術。最重要的是可以提供事先評估及確認病患是否存在解剖位置的異常,且可以判別最佳的血管穿刺部位。藉由超音波輔助穿刺系統,使得穿刺程序更快速以及提高第一次穿刺的成功率與較低的手術併發症。

 

 

筆者於20092月開始改用超音波輔助穿刺系統的人工血管置入手術,至今已超過兩百台手術。與傳統盲目穿刺手術相比較,傳統盲目穿刺法的手術成功率約為88-95%,第一次穿刺就成功的機率約為七成,平均需要穿刺2次,手術時間約為一小時,手術的併發症為5-15%。而超音波輔助穿刺系統其手術成功率為100%,第一次穿刺就成功的機率為95%,平均穿刺次數為1.2次。最重要的是平均手術時間約半小時,而且並沒有任何一位病人發生手術的併發症。兩者之間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醫療儀器的發展主要是幫助醫師及病患對抗疾病的進展及減少醫療併發症的發生。人工血管置入手術雖然是一個小手術,但是背後也隱藏了一些嚴重的併發症。藉由儀器的幫助,醫師可以將這些併發症的發生減到最低。在此筆者極力提倡超音波導引人工血管置入手術。因為超音波導引人工血管置入手術安全、快速及低併發症。最重要的是能夠將病患所受的痛苦減少到最低的程度,以造福所有需要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

arrow
arrow

    Hung-Wen 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