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常吃的「穀物」竟有抗癌潛力? 瑞復能生醫榮獲《癌友友善標章》:「1技術」不僅防癌也防新冠
擁國內頂尖研究機構、產學團隊 瑞復能生醫跨足「4大領域」
瑞復能生醫科技創立於西元2018年,由身為音樂家的王彥驊教授所創辦。瑞復能專注於細胞自癒能力的代謝調控研究,擁有國內頂尖研究機構及多所知名大學等產學計畫團隊,主要領域包含:
.發酵天然穀物活性資料庫建立
.功能性抗癌指標成分結構分析
.濃縮萃取與活性倍增技術
.抗癌活性與抑制發炎活性功效試驗 等。
同時將公司所研發之具體成果,開發成醫藥品等級之原物料,並應用在功能性機能食品之中。
在多個產學合作計畫與超過數千萬研發費用的累積之下,瑞復能生醫科技已從深研多年之天然穀物經特異發酵生成獨有複雜多重成分,並透過比對活性資料庫,發現多種可以治療非特異性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自體免疫、嚴重發炎反應以及新冠肺炎後遺症等重要成分,並探討其影響細胞的機制與作用途徑。
目前瑞復能生醫已獲致的突破性成果,可開發作為新型藥品的前導物,將為公司帶入可觀的營收與發展,並奠立瑞復能生醫科技在醫藥領域的重要地位。
復能發展「天然發酵穀物」研究 竟能抑制多種非特異性癌症細胞
瑞復能生醫科技研發長、成功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劉技謀博士受訪指出,王彥驊教授不單單是一名音樂家,他所研究的涉獵範圍甚廣,但最為人所稱道的是其對於「發酵天然穀物」的研究。劉技謀博士指出,王教授的團隊為天然穀物建立資料庫,透過與化學專家合作完成結構分析,發現其中有許多具有高潛力的成分。
這些潛在的成分不僅是存於資料庫中的數據,透過實際的實驗流程,竟發現這些穀物中的成分可以抑制多種非特異性癌症的細胞類型。這樣的成果,不僅打破了原本的科學認知,更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王彥驊教授的實驗結果,自然受到了眾多上市公司的青睞,並表明想與其合作發展生醫產品。他人求之不得的發財機會,王彥驊教授卻選擇拒絕,並繼續完成更為艱難的研究道路。劉技謀博士感嘆,在這名為「學術」的汪洋中,王彥驊教授宛如一名航海家,在駛向真理的途徑中不斷開闢新大陸。
「每次看到王教授的研究成果,都彷彿是站在寶庫前的震撼,不禁驚呼:『這麼多的成果,你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不只有抑制癌細胞效果! 瑞復能「1技術」還能防新冠
高齡化的問題在當今社會日趨嚴重;隨著社會人口老化,癌症患者的治療與照護需求也逐漸上升。而王彥驊教授創立的「瑞復能生醫」,在癌症治療與研究領域中扮演正扮演重要角色。
「瑞復能的研究成果是一項重大突破!」劉技謀博士表示,瑞復能的核心技術在於發酵技術,通過天然發酵過程提取的活性成分對癌症細胞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不僅有潛力作為一種嶄新的治療方式,更是少見自「天然成分」中獲得技術的治療方法。
劉技謀博士指出,事實上包括最新的免疫療法,大部分癌症治療都有其侷限性。而瑞復能所使用的天然發酵技術,在一些非特異性癌症的治療上展現出治療潛力;此外,瑞復能的研究還涉及到細胞的發炎反應,發現它對於調節細胞發炎有著明顯的效果。
「不僅僅是癌症,瑞復能的研究在COVID-19的治療上也取得進展。」研究顯示,瑞復能在減少COVID-19引起的細胞發炎反應上也具有一定的效果,這對於預防疾病的進一步惡化至關重要。
研究成果獲學術各界肯定 瑞復能榮獲《癌友友善標章》
當被問及瑞復能早期缺乏上市公司的資金挹注,為何仍舊能持續開展新的研究項目?劉技謀博士解釋,王彥驊教授非常重視與臨床醫師的合作,認為只有透過臨床試驗,才能真正驗證實驗效果。如此為癌症治療與癌友勞心勞力的精神,也使瑞復能生醫獲頒《癌友友善標章》,這不僅是對於該公司持續努力的認同,也意味著王彥驊教授的心路歷程獲得癌友的肯定。
「瑞復能與其宗旨的契合度,及其在這方面所付出的心力和貢獻,都是非常值得表揚的。」劉技謀博士指出,王彥驊教授本身為癌友,他深知患癌不只是個人的困境,而是整個家庭、乃至於社會要共同面對的挑戰;期待透過獲得《癌友友善標章》的認同,鼓勵民眾一同為癌症患者打造更友善的環境。
「王教授對於癌症治療的鑽研,我非常認同。對他們而言,最重要的是找出真正有助於患者的方法,而非堅持某一種特定的治療。這種開放的心態,使得治療方案更為多元,更為專注於病人的需求。」
劉技謀博士表示,天然發酵穀物其實是一個由大分子轉變成小分子的過程。透過後期製程的改進,可以使其保持在更為正常的狀態,有潛力做為癌症的治療武器,讓未來的癌症治療方式更為多元,更為安全。
癌症不應該「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輔助性療法的必要性為何?
談及「癌友友善」,該議題上的趨勢和轉變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劉技謀博士表示,近年來,免疫治療與精準醫療已成為癌症治療的重要關鍵字之一。政府無論在資金支持或是政策發展上,都強調免疫治療的研發和應用。但從病患的角度來看,不能單從治療癌症的角度去思考,而是需要從全方位、輔助性的方式來關心癌症病患。
「現在的療法概念不應該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反之,台灣和全球其他地區一樣,都必須開始認識輔助性療法的價值和必要性。」這些療法不僅針對癌症本身,還要照顧到癌症病患的整體健康和生活品質。
劉技謀博士強調,目前學界的主要目標,應當是找出哪些治療和輔助方法對癌症病患真正有益。許多病患在術前、術後,乃至於放療、化療前後都可能對醫生提出相似的問題:「我應該做什麼?」或「我應該吃什麼?」。然而,大部分患者得到的答案卻是「不用做特別的事,休息即可」。
但真相可能並非如此。劉技謀博士指出,實際上病患的預後和生活品質,可能會因為其是否有積極作為而有所差異。因此,找到相關的實驗證明特定做法對癌症病患有幫助,對於臨床醫師和病患、乃至於病患家屬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圖:瑞復能生醫科技團隊 參與國內重要研究計畫會議
癌症病友照護仍顯不足 專家籲:正確衛教資訊應扮演要角
針對目前台灣癌友照護的現狀,劉技謀博士表示,隨著癌症患者人數持續增加,如何有效提供資訊和照護,是相關單位必須要面對的課題。雖然目前與癌症相關的論壇和研討會增加,但癌友和其家屬真正需要的,除了充足的醫療資訊,術後的照護與關懷亦同等重要。
「目前台灣在癌症術後方面的資源仍然相對不足,讓許多癌友和家屬在病程中感到迷茫和恐慌!」
對此,劉技謀博士說明,一旦公眾能夠深入了解癌症,不僅可以減少恐慌,更能針對疾病採取有效的預防策略。他提到,經由正確的資訊教育,癌友和家屬的心態會更加積極,也能幫助他們更冷靜地面對治療與復健。「目前台灣大約有90萬的癌症患者,這意味著幾乎有90萬個家庭正在面對這個巨大的挑戰。」
談及台灣生技產業的發展前景,劉技謀博士表示,台灣擁有先進的科研能力,應該要做到更好的整合性療法,真正實現「精準醫療」的理念。癌症治療是一個長期且複雜的過程,每個治療階段都需要針對性的策略。他呼籲業界和學界應共同努力,通過研究、資訊分享和實踐,提供癌症患者更優質的照護服務。
揮別過去治療單一化窘境 癌症療法邁入「多元化」時代
近年來,癌症治療進入全新篇章、技術日益革新,使病友得到了更多治療的選擇。「很多專家都已深入探討癌症的整合治療,這主要源於過去治療武器相對單一,現今的多元化治療更能夠有效提供病友所需。」
劉技謀博士指出,免疫治療讓患者能夠確認自己的PDL1指標,而這正是確定治療效果的重要關鍵。不過,每位患者的身體狀態、生活品質和治療反應都不盡相同;除了醫學上的進展,透過倡議「整合性治療」也能針對不同患者的狀況對症下藥,而病程的每一步都關乎病友的生活品質。
談到癌症治療,劉技謀博士透露,有太多因素可以影響治療的決策,包括化療的選擇。如大腸癌第二期的患者在某些情境下,化療可能並非為最佳解方。因此,透過精準的參考數據,醫療專家能更精確地評估病患的真正需求。
最後,劉技謀博士表示,現階段的癌友照護已進入一個新時代,技術與方法日新月異。但無論如何,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提供癌症患者一個更好的治療環境,並確保他們的生活品質。在這漫長的抗癌旅程中,需要的不僅是先進的技術,更需要那份對患者最真誠的關懷。
轉至奇摩新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