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轉移的治療

乳癌是台灣地區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位、主要癌症死亡原因的第四位。
乳癌經常轉移的器官是骨骼、肺臟、肝臟與腦部。而骨骼是乳癌細胞最常轉移潛伏的器官,乳癌患者發生骨轉移的機率達65%-75%,乳癌細胞一旦入侵骨骼後,會刺激蝕骨細胞,加速骨骼的分解並破壞骨骼結構以從中獲利。

在末期乳癌的病人中,約有4到6成的病人會有骨頭轉移的情形,轉移部位以脊椎、骨盆及大腿骨最為常見。而這些骨頭轉移會造成病人許多的病症。發生骨轉移時,患者容易出現「疼痛的症狀」,如果沒有接受藥物治療,骨轉移會導致骨骼受傷事件的發生,嚴重者如:因脊椎轉移造成脊椎塌陷,進而壓迫到神經,使得病人半身癱瘓,大小便失禁;而主要“負重骨骼”如下肢骨頭,長肢骨的病理性骨折,則會使得病人長期臥床;而高血鈣症,會使病人的意識不清;至於較輕微者如:因骨頭轉移造成病人有蝕骨痛的情形,使得病人不得安眠,進而影響生活品質。
一般而言,有骨骼轉移的乳癌患者其中位存活期約2到3年,因此,如何使病人在這2到3年的期間能遠離骨頭轉移的併發症,更益顯重要。

骨骼轉移的檢查
核醫骨骼掃描是最常進行的檢查,對於偵測骨骼病變是一項非侵犯性且高靈敏度的好方法,而且可對全身骨骼做一次篩檢,能夠早期發現無症狀的骨骼病變,這對偵測骨骼轉移極為重要。
在骨骼病變的早期,只要有骨骼代謝或骨骼血流的改變,即會在骨骼掃描的影像中顯示不正常放射活性聚集或缺損。這與一般臨床上常用的X光照射,須在骨骼內鈣質增減大於百分之三十至五十以上才能顯現病灶相比較,核醫骨骼掃描顯然在骨骼病變的早期診斷,特別是對無症狀的癌症骨骼轉移的早期診斷有其重要地位。核醫骨骼掃描的臨床適應症以偵測癌症骨骼轉移最常應用,其中包括不明原因或已知有癌症的骨頭疼痛,已知有骨骼轉移而欲知是否有其他病灶,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後評估療效及是否有進一步骨轉移等等。

骨轉移的症狀
骨轉移的症狀因人而異,最早出現的徵象通常是輕微的,包括喪失食慾、失眠及不適感。骨轉移最常見的症狀為:
骨骼疼痛
骨骼疼痛是骨病變最早的臨床表徵,也是骨轉移的標識症狀。骨骼疼痛為一種局部的鈍痛。一開始時,骨骼疼痛是間歇性的,有在晚上惡化的傾向,運動可緩解疼痛。疼痛情形依受侵犯的骨骼情況而定。如骨轉移在顱骨時,可能會引起頭痛,在肋骨時可能會引起胸痛,在脊椎時則可能會造成背痛。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疼痛可能會變嚴重、持續性,且在運動時疼痛可能會加劇,不容易定位痛點,即使臥床或夜間睡眠時,疼痛也無法減輕。
骨折
骨折是部份病患發生骨轉移的首要症狀。轉移到骨骼的腫瘤細胞會破壞骨骼結構,減弱骨骼強度,因此容易在不足以引起骨折的外力作用下發生骨折,或在没有任何外力下而產生自發性骨折。病理性骨折經常發生在脊椎、股骨近端、肱骨近端及肋骨,而且癌症骨轉移的時間越久,就越可能發生。背部中間的尖銳痛可能表示脊椎骨破裂及塌陷。椎骨及肋骨骨折可能會造成:(1)身高降低,(2)脊椎骨畸形,(3)活動度減少,(4)呼吸困難。
脊髓壓迫
脊髓壓迫起因於病理性脊椎骨折,是最嚴重的骨轉移症狀。脊髓壓迫的臨床症狀包括:(1)背痛,(2)脊髓損傷,可能會導致肢體麻木,(3)癱瘓。脊髓壓迫的第一個症狀可能是排尿困難,這是因為控制膀胱的神經受損。如果能早期診斷且早期治療,神經性恢復是有可能的。若是脊髓壓迫未於24-48小時內獲得緩解,則是否能完全地復原頗受質疑。
高血鈣症
高血鈣症是由於鈣被過度地釋放至血液中,為骨質耗損增加所造成的結果。高血鈣症的臨床症狀包括:(1)喪失食慾,(2)噁心,(3)口渴,(4)明顯疲勞,(5)多尿,(6)便祕。高血鈣症若未接受治療,可能會導致昏迷、腎衰竭及心跳停止。雖然高血鈣症並非最常見的骨轉移症狀,但卻有嚴重的罹病率,而且其治療困難。嚴重的話甚至可能造成胰臟炎、意識混淆、昏迷、心律不整等,因此須提高注意。

骨轉移的治療方式
發生癌症骨轉移的患者,醫師會依據患者原本的癌症,調整治療的用藥,這不僅對原本的癌症有幫助,對受到癌症侵犯的骨頭也有治療效果。為了減輕病患的負擔,並防止骨骼遭到進一步破壞,維持骨骼功能是癌症骨轉移的治療目標。目前常見的治療方法有:
手術治療
骨轉移如果發生在肋骨、顱骨等部位,通常不需要手術治療;但若發生在脊椎、股骨等部位,就可能需進行骨骼手術。 發生骨折患者,骨骼手術的治療原則在於切除腫瘤、骨折整復穩定固定、恢復行走功能及減輕疼痛。而對於尚未發生骨折的骨轉移病人,骨骼手術則以清除腫瘤為主要治療目標。
放射治療
即使施行手術,癌症骨轉移也不一定能完全根除,配合放射治療則可以更有效控制腫瘤。放射療法有助於減輕疼痛,並可預防病理性骨折及脊髓壓迫。大約80%的癌症骨轉移患者經放射治療2~3次後,症狀可以獲得明顯改善。
藥物治療
目前治療骨轉移的藥物分成兩大類,雙磷酸鹽類藥物與單株抗體藥物。
雙磷酸鹽類藥物
過去研究中證實雙磷酸鹽類能降低乳癌骨轉移併發症之發生骨骼相關事件的風險。雙磷酸鹽類可以誘導破骨細胞進行凋亡,進而抑制蝕骨細胞活性,減少骨轉移造成的蝕骨作用,延後骨骼系統併發症的發生。
單株抗體藥物
是一種皮下注射的RANKL單株抗體藥物,可與 RANKL 結合,RANKL 是一種對破骨細胞形成、功能與存活極為重要的穿膜蛋白或可溶性蛋白。在發生骨轉移的乳癌中,破骨細胞的活性因 RANKL 而刺激而升高,癌骨瓦可以阻止 RANKL 的活化,通過這一原理抑制破骨細胞進行的骨頭吸收動作,減少骨質再吸收、增加骨質密度,有效預防或緩解因骨質破壞而引起骨折或骨痛。
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與單株抗體藥物治療,都要先到牙科做徹底的口腔檢查,因為兩種藥物都有發生齒槽骨不良反應的可能,治療期間更要特別注意口腔健康,如果要進行拔牙與植牙等齒顎手術前務必諮詢治療醫師。

目前對於骨轉移病人的治療方法,除了積極性的化學、荷爾蒙製劑的使用外,雙磷酸鹽藥劑口服或注射的使用,對於骨轉移性乳癌病人的確可有效地改善及降低病人骨轉移的相關併發症甚或病理性骨折的發生,但對於病人的整體存活期仍然無法達到有意義的延長。
對於早期乳癌病人是否應使用輔助性的雙磷酸鹽來預防病人骨轉移的發生,仍然未達到共識。唯就一些已過更年期或早發性停經乳癌病人,在使用荷爾蒙AI製劑時,除了補充鈣、維生素D外,應由主治醫師就病人發生骨轉移的風險來判斷是否給予雙磷酸鹽的輔助性治療。

乳癌骨轉移就放棄治療?
很多患者或家屬聽到癌細胞轉移到骨骼,常會認為已是癌症末期而放棄正統治療,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統計發現,乳癌骨轉移後平均仍有2-3年的存活期,5年存活期也有13-20%,相對於其他器官的轉移,骨轉移的存活期是比較長的,且醫療科技不斷進步,乳癌的骨轉移也有越來越好的治療方法,生活品質也相對提升許多,不管患者或家屬,都不需因此而絕望!

 

 

arrow
arrow

    Hung-Wen 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