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母親~抗癌之路


台中澄清醫院護理長/張曉鳳

  踏入護理界至今已屆18年,遇見許許多多的病人及家屬,其中腫瘤病人是最讓人不捨面對的。在照護腫瘤病人的12年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勇敢的母親,她是一位原住民,發現乳癌時年33歲,接受右側乳房切除及化療4次。

 

  但化療2年後局部復發及頸部淋巴結轉移,接受手術及化放療。看起來樂觀開朗的她都是自己一個人來住院化療,每次來住院都很熱情的和鄰床病人談天,也會帶一些自己做的食品分享給護理站。然而放療後產生了右臂麻痺的合併症,從此她的右臂再也舉不起來,且必須依賴藥物控制她的右臂痠麻症狀。雖然如此,她仍然是一個人來住院,每次來醫院仍是以笑容面對醫護人員,替她心疼為何先生無法在她住院時照顧她,她說自己的小孩還小,先生要工作,所以她必須堅強起來,自己照顧自己,學習運用左手做許多事情…她笑著跟我說洗衣服、煮飯都難不倒她,她還可以為小孩編毛衣…在她的眼底我看到了不懼病魔堅強面對的決心…


  從她87年發現乳癌到95年往生,期間她歷經復發、淋巴轉移、肝轉移及骨轉移、肋膜轉移及腦轉移等前後近7年的時間,接受多次療程的化療及放療,在每一次化療療程結束後,我都非常希望不要在醫院再看到她,然而復發及轉移的命運卻每2.3年就降臨在她身上一次…除了向她衛教這次療程的副作用及護理事項外,我感到自己非常無力,不知道可以幫助她什麼…雖然她表現得很堅強,可是我知道復發轉移的恐懼一直存在她心裡,她心裡的苦沒有人可以幫她分擔,甚至她必須在她的家人面前表現積極樂觀的樣子…她說她是一個母親,為了丈夫及小孩,她不能倒下…化療的副作用:噁心、嘔吐、疲憊、雙手痠麻…逐漸消瘦的她在面對我們時笑容卻沒有減少…我曾經試著和她談讓家人幫忙分擔家務及不須在家人面前偽裝堅強,但她只告訴我,她唯有持續往前走才能讓自己面對這個疾病…95年2月她接受最後一次的化療,但臨床數據顯示她的腫瘤指數持續攀升,影像檢查也發現轉移病灶持續擴大,整體而言治療效果不好且疾病持續惡化…在醫師解釋後,她冷靜的選擇接受緩和治療,最後在9月往生…


  94年美國癌症醫學會發表了賀癌平(Herceptin)用於乳癌術後輔助性治療令人驚喜的效果,但98年健保才通過賀癌平的給付。我想起了這位勇敢的母親,她的Her-2基因有過度表現,符合現在的健保給付標準,倘若賀癌平在她手術後就能使用,或許她可以陪伴她的家人更多年…那時並沒有像現在有蓬勃發展的標靶治療及荷爾蒙治療,也沒有比較好的藥物能控制化療藥物的副作用,她所擁有對抗病魔的唯一武器只有她那堅強的心…在照護腫瘤病人這些年中,看過形形色色的病人及家屬,能積極面對癌症的病人都有相同的共同點:堅強的意志及家人的支持。我很少看到這個病人的丈夫,印象中是個靦腆、不善言詞的男人,但我相信他一直是默默的在背後支持著他的妻子,走過治療副作用、走過復發轉移的恐懼…


  資訊的發達對於癌症病人及家屬來說,癌症治療不再是一無所知的世界,在醫院內外也有越來越多支持團體發展,如癌症資源單一窗口、癌症病友會、癌症希望基金會…等,都可以提供各種資訊及資源給需要的病人及家屬。在面對複雜多變的癌症治療中,抗癌之路不再只有病人孤獨的面對,除了家人的支持外,資源的提供,抗癌經驗的分享等,都能幫助及堅定病人抗癌的意志。

  97年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與癌症希望協會合作,於國內六家醫院試辦癌症資源單一窗口,希望可以幫助病友:獲得院內院外資源、解決就醫障礙、增加對治療之信心、減少延遲和中斷治療等等,至99年起超過40家醫院增設窗口,服務了許多病人。近期也有一部改編自知名電影編劇威爾瑞瑟爾Will Reiser本人真實經歷故事電影【活個痛快】,電影中經典台詞:「癌細胞可以終結你的生命,卻無法阻止你……【活個痛快】!」「當不能改變現況的時候, 就改變面對它的方式!」。

  病人和家屬不需要掩飾對癌症的恐懼和自己的軟弱,勇敢的表達及尋求幫助,強化抗癌的堅強決心,資源分享及持續性團隊合作的癌症照護,就是病人抗癌的最佳武器,讓病人抗癌之路不孤單!!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乳癌
    全站熱搜

    Hung-Wen 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