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食宵夜港女乳癌風險可增1.7倍 籲10點後免進食

 香港 港聞/撰文: 黃卓然 發佈日期: 2017-03-21 20:17 最後更新日期: 2017-03-21 20:50

 

夜晚肚餓煮麵食,隨時增加患乳癌風險!中文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有食宵夜習慣的女士,其患乳癌風險較無此習慣的女士高。以時間計算,習慣在凌晨12時至2時進食的女士,是高危中之高危,乳癌風險比完全無夜食習慣的人高1.7倍。

 

 

 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夜間進食習慣的女士,患乳癌的風險較無此習慣的女士為高。(黃卓然攝)

 

 

負責研究的中大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教授謝立亞建議,市民應盡量避免在晚上10時後進食。不過,是次研究結果是统計所得,需要進一步研究去確定兩者因果關係。

 

 

中大於2012年至2015年間訪問了18352084歲本港女性,當中922名乳癌患者及913名非乳癌患者,了解她們是否有夜間進食的習慣(每周至少1次晚上10時後進食、持續多於一年時間)。研究亦會了解她們食物種類、習慣進食時間等。

 

 

 

結果發現,160名乳癌患者有夜食習慣,佔受訪患者17.4%139名非乳癌患者有夜食習慣,佔受訪非患者15.2%,計算其他風險因素後,有夜間進食習慣的女士,患乳癌風險較無此習慣的女士為高。

 

 

 

謝立亞指,夜間進食含高能量碳水化合物,例如飯、麵,增加乳癌風險比其他食物例如生果、蔬菜及肉類顯著。

(黃卓然攝)

 

時間方面,晚上10時至凌晨12時進食的受訪者,患乳癌風險較完全無夜食習慣的人高80%。風險最高的是凌晨12時至2時,風險比無夜食習慣的人高達170%,即1.7倍。而凌晨2時至4時,風險稍回落,比無夜食習慣的人高90%

 

 

晚上9時半開始分泌抗氧化賀爾蒙

 

 

謝立亞指,是次研究主要是统計分析,未能確定夜食與乳癌是有因果關係,及當中的機理,需要進一進研究證明。但她估計,由於人的生理時鐘,一般從晚上9時半開始分泌「褪黑激素」,即一種有抗氧化、保護身體能力的賀爾蒙。

 

 

 

至凌晨2時,分泌褪黑色素的高峰便會回落,至早上7時半停止分泌褪黑激素。如果在上述時間內進食,會抑制褪黑色素分泌,打亂賀爾蒙系統,繼而令身體減少抗氧化及護能力,增加患癌風險。

 

 

/文摘自 香港 港聞

 

 

 

 

arrow
arrow

    Hung-Wen 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