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教育防治講座-化療前放置人工血管注意事項

 

植入性人工血管


為什麼化療患者,需要裝置人工血管?這是因為化療藥物藥性較強,對內徑較小血管內之內皮細胞多少會造成傷害很傷血管,如果是打週邊血管,大概做一次化療就要很小心施打,要確信在血管內,而該週邊血管往往內徑較小、流速較慢;一般而言,對血管內壁都有一些損傷,造成每次化療都有些顧忌,深怕血管外漏會損耗掉一條血管,久了就沒有血管可以施打,所以需要做人工血管。一般來說,血液流量大的大條血管比較不會受到傷害,所以人工血管透過鎖骨下中央靜脈其血管之的最深處要放到右心房的出口,也就是所有身體血液的回流處,那邊流量最大,比較幾乎不會造成血管的損傷
而所謂的植入式人工血管(Port A)就是將此套裝置完全植入人體內,可以
作為長期且多次中央靜脈注射用的人工血管及注射座;其作用主要是可以避免病人注射藥物時重覆受靜脈穿刺的痛苦。


優點
1.埋在皮下的人工血管注射座容易定位下針,每次進行治療時不用重覆注射靜脈,讓病人接受治療方便又輕鬆。
2.由於藥物可以直接進入中央大靜脈,能很快將藥物稀釋,避免一般注射的血管硬化及藥物外漏,使組織壞死的危險。
3.注射座完全置於皮下,可以避免日後被感染的危險。


缺點
1.裝置血管處儘量不要用力,像是抱小孩、提重物等,以免人工血管滑落下滑跑到心臟或他處肺臟。(此種情形極少見)
2.
不可以做360度大幅度的動作,如打保齡球等,以免人工血管脫落或有其他損傷。
3.完成化療後,就
必須每隔46週由醫護人員用生理食鹽水以注射方式沖洗一次人工血管


拔除時機

至於人工血管拔除之時機,一般而言,如完成化療之整個療程後,如無感染的可能性,則因應將來可能有再施打之可能,則考慮暫時留存。如確實造成不適或有美觀上之考量,加上有感染的現象則可考慮移除,但仍鼓勵病人儘量保留。


提升乳癌病患在化療期間的生活品質


乳癌患者在治療時期常因副作用所帶來的不適降低治療意願以及生活品質。一般而言癌症化學治療的副作用不外乎噁心嘔吐、落髮、口腔潰瘍、腹瀉、白血球、血色素及血小板低落、食慾不振、疲倦等。目前噁心、嘔吐、血球低落的副作用,有些專門針對化療引起的副作用的藥物(如新型止吐藥物,及升血球激素等)有效改善;改變給藥方式(如單週給藥取代傳統三週給藥) ,不影響療效更可有效降低副作用,而隨著製藥技術不斷進步,微脂體包覆的藥物,如微脂體小紅莓,提供了相同療效,而且不容易對病人產生心臟毒性,利用微脂體包覆的新技術可使傳統小紅莓準確進入腫瘤組織然後釋放,大量減少傳統化療藥對正常組織的傷害,降低化療後的掉髮機會,讓患者不會因為治療時外觀的改變,擔心外界異樣的眼光而拒絕治療。
近年來口服化療藥的成功研發,除了有相同的療效,副作用低、便於患者居家服用、避免醫院奔波之苦及住院花費、減少化療靜脈注射的併發症,大大改善化療品質。此外生物療法-癌細胞生長受體抑制劑或是血管形成抑制劑更是乳癌治療的新發展,少了許多傳統化療的毒性,達到降低癌症的復發率以及提升患者的存活率。


而一般患者在治療時常因食慾不振、體力衰弱使治療意願大打折扣,需要更多時間休息,不過休息不代表不能活動,研究顯示,少量、漸進的適度運動可以促進體能,減少治療後的虛弱感,且只要能活動,對於食慾、情緒及睡眠品質都能獲得改善,身心的壓力都可以被釋放,運動可以改善生活品質,不僅只是生理還有心理層面。病患在運動中感覺得到自己有體力,並且了解「我的身體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糟」,抗病的信心會增強,面對疾病的壓力也就能獲得緩解。
積極、樂觀的面對,癌症治療將不再是痛苦煎熬的漫漫長路了。

🔎歡迎訂閱 賴鴻文醫師『乳癌教育防治講座』

https://reurl.cc/Q7vRkM

陸續會在整理相關影片給大家希望以上內容會對您有幫助~

arrow
arrow

    Hung-Wen 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