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後必學「乳癌檢查靠這招」!最容易養出乳癌的是這7種人
乳癌是台灣的「新國病」!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顯示,女性乳癌的標準化發生率在20年間上263%,是台灣成長率最快的癌症,每年有逾1萬2千名女性新確診乳癌,相當於每37分鐘就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年輕型乳癌患者也增加將近4倍,有4成乳癌患者不到50歲。
乳癌發生率增高的原因?
醫師指出,很多人會誤會,認為自己家中無家族病史,就不會得到乳癌,「這其實不對!」每年台灣有有逾1萬2千名女性確診乳癌,其中不到10%本身帶有乳癌家族史,這顯示出乳癌不僅與遺傳相關,還有很多其他危險因子。
l 初經早於12歲
l 停經晚於55歲
l 未曾生育,或初次足月懷孕年齡大於35歲
「女性荷爾蒙波動的時間愈長,罹患乳癌的機會較大一點。」醫師說,簡而言之就是初經來潮到月經停止,這之間的時間累積得愈長,乳癌機率就會升高。
l 體重過重(體脂肪過高)
l 生活作息紊亂,如輪班工作者
l 經常性熬夜
l 吸菸
乳房攝影、乳房超音波該如何選擇?
很多女性會困惑,乳房檢查有「乳房超音波」、「乳房攝影」,該怎麼選?醫師表示,這兩種乳房檢查的方式,其實並不存在「該怎麼選」的問題。
因為乳房超音波和乳房攝影是完全不同的檢查,乳房攝影是將乳房夾起照X光;乳房超音波則是利用超音波儀器檢查。她也提醒,門診發現不少人誤以為「胸部X光」就是在檢查乳房,「其實胸部X光是在檢查肺部、肋骨等,跟乳房無關。」
醫師說明,20、30幾歲的年輕女性,乳房結構比較緻密,篩檢首選都是乳房超音波,一般現在建議女生超過30歲以上,即使自己沒有摸到任何硬塊,也應該一年做一次乳房超音波,如果有擔心的硬塊更要檢查,而且首選就是乳房超音波。
乳房硬塊是水泡還是實心瘤?乳房超音波助分辨
乳房超音波的操作方式,相較於乳房攝影,比較不會有不舒服、疼痛的問題。女性朋友只要躺在檢測床上,醫師會在乳房表面塗抹一層凝膠,再以超音波探頭從各個方向輕壓滑過乳房,就可以檢查乳房內部有無異常,是否有充滿液體的纖維囊腫,或是實心的瘤。
45歲以上,乳房攝影、乳房超音波都要做
「45歲以上除了乳房超音波,還要加做乳房攝影。」醫師建議,45歲以上女性最好乳房攝影、乳房超音波都做。和乳房超音波不同,乳房攝影可以發現乳房的「鈣化點」。
良性鈣化點多半是乳房組織自然退化而形成,惡性鈣化點則可能是缺氧壞死的癌細胞,特徵是聚集較緊密,形狀長刺長角呈不規則狀。如有疑慮,有時會配合乳房超音波或做組織切片,幫助進一步確認。
而若是一等親或二等親(如媽媽、外婆或姊妹等)有乳癌家族史的人,則建議提前40歲開始就固定做乳房攝影檢查。
預防乳癌最重要的事?
近年來乳癌預防成為熱門話題,醫師提到,只要女性身上存在乳腺組織和女性荷爾蒙的波動起伏,要百分之百預防乳癌是不可能的。想要完全避免乳癌,只能切除乳房或摘除卵巢,也就是完全沒有乳腺組織及女性荷爾蒙,才有機會完全避免乳癌。
醫師指出,若帶有乳癌基因,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BRCA1、BRCA2,的確有人因此手術移除乳房及卵巢,過去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利就是因帶有乳癌基因,決定執行預防性手術。然而,這件事情並不適合普羅大眾,並不會因為非常擔心乳癌,而在自身「沒有基因變異」的狀況下,就切除雙乳及卵巢。
雖然無法完全避免罹患乳癌,但我們可以將乳癌的危險因子進一步區分。醫師表示,可以從「減少女性荷爾蒙波動」及「減少乳腺組織過於敏感」兩方向著手。
l 維持正常作息
l 避免吸菸、喝酒
l 維持健康體重:體脂肪是影響停經後乳癌的重要關鍵,因為多餘的脂肪會類似女性荷爾蒙般刺激組織,增加乳癌風險。
l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達到150~200分鐘的運動量。
l 及早懷孕:30歲之前就有足月懷孕者,有助降低罹患乳癌機率。
因此,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絕對是降低乳癌風險的一大關鍵。美國癌症研究所就曾指出,約有38%的乳癌可經由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來預防!尤其現代人即使不菸不酒,也容易因為久坐、熬夜或外食,不自覺放任癌細胞在體內恣意妄為。
文章節錄自早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