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教育防治講座 乳癌新知分享【零期乳癌 01】
今天來跟大家介紹
什麼叫零期乳癌,以及它的症狀,它如何診斷跟它相關治療,以及如何去預防跟篩檢。
相關影音至Youtube連結:
文字版內容如下:
各位同學午安,(賴醫師定期有幫北榮醫學生上課),我是彰化基督教醫院,賴鴻文醫師,我想今天利用這個時間,跟大家介紹一下乳癌,特別是針對零期乳癌的部分,跟大家介紹 為什麼介紹這個就是說,最近這幾年因為乳房篩檢的緣故越來越多,乳癌在非常早期就診斷出來,尤其是在第零期的乳癌像DCIS,(ductal carcinoma in situ)就是原位癌的部份越來越多,對這些患者怎麼樣去診斷及治療已經愈來愈重要。
第一個 什麼叫零期乳癌,以及它的症狀,它如何診斷跟它相關治療,以及如何去預防跟篩檢,我想利用一些時間跟大家做介紹。
首先乳癌來講,我們可能就從整個全世界的盛行率,以及台灣的盛行率跟大家討論,以及說我們怎麼去對乳癌進行分類,以及做它的期別,以及如何去治療乳癌方面,我們今天可能是分這幾部分來跟大家一起討論。
那跟全世界的一些乳癌的發生趨勢,我們可以發現說第一個原位癌的部分,從1975年到2015年,臺灣它的發生率是明顯的增加,尤其是年紀比較大的這個族群的病人,她明顯的增加是比較快 那侵犯性乳癌也是有增加,那這幾年因為篩檢的關係,它的數量有稍微減少甚至趨緩,那相對於原位癌來說,侵犯性乳癌並沒有明顯增加,你發現說,原位性(第零期)乳癌反而有明顯增加,代表說,很多乳癌在第零期的時候就被診斷出來,它後續演變成侵犯性乳癌的風險,就會減少,另外大家可以發現說,年紀比較輕的一個乳癌患者,事實上也是有增加的一個趨勢,這為什麼說我們現在很重視乳癌這個疾病的原因。
那就是臺灣的一個資料可發現說,從1997年到2013年,這30年來,整個乳癌它事實上是一直在往上增加,它的盛行率在增加,大概是每120個女性就會有一個患者,會有得乳癌的一個風險。
那另外就是在發生年紀方面,我們過去常講說,臺灣女性乳癌的風險是歐美的那個年紀,有提早10歲了,應該說在臺灣最高盛行的風險大概是從45到49歲,甚至比較高哦,盛行率的相較於歐美來講比較年輕,那可以發現說,在原位癌的一個個案它這幾年的產生,發現說它有增加的趨勢,它最好發的年齡,是從50歲到59歲以及60到69歲,一般說,乳癌其實是一個年紀比較大的患者,比較容易產生的一個疾病,那同樣情況之下,你會發現在侵犯性乳癌也是這種情形,這在美國的一個資料,那相較於臺灣來講,確實發現說是比較年紀比較大,所以我們說臺灣的婦女,得乳癌年紀比歐美早10歲,是從這些資料,可以觀察到這個現象。
那大家很好奇說,乳癌是怎麼發生的,就是一個癌症的發生,從早期的變異,到後續癌症的變化需要一段時間,通常這個需要幾年慢慢才會產生,一早最常見可能就是說,基因突變在細胞裡面的基因的突變,變成細微的細胞的變化,到癌細胞的癌化,慢慢形成一個癌症的一個腫塊,那腫塊慢慢的擴散到周邊的細胞,到轉移其它的一個組織,從最早的基因突變到最後的轉移,這個過程可能從幾年到10年之間,需要一段的時間。
那什麼叫做原位癌,就是我們可以從這個卡通圖可以來發現到,其實乳房,它的結構實際上是在胸壁前面懸吊的一個乳腺,跟皮膚還有脂肪的一些組織,這個乳房組織它可以分成,皮膚 乳頭 乳暈 那裡面乳腺的部分,乳腺實際上是由脂肪跟乳小葉跟乳管構成的,事實上,乳房它是像這樣子有乳小葉匯集到乳管,再到乳頭這樣子的結構所構成的,可以發現說正常的乳管是長這樣子,如果在乳管裡面有腫瘤,惡性的腫瘤開始滋長,它就會從這個地方叫乳管內有不正常的細胞,這個階段只要沒有吃穿基底膜的部分,我們稱作原位癌(第零期乳癌)的部分,那如果說它有吃穿基底膜到其他的組織,我們就叫侵犯性乳癌,所以原位癌跟侵犯性的乳癌主要差別在於說,腫瘤細胞有沒有吃穿基底膜,造成其它的組織的一個侵犯,那一般來講,在原位癌這個階段,比較少有淋巴轉移的一個情況,所以在第零期的乳癌,如果妳今天是做保留手術,沒有說一定要做淋巴的一個切片(前哨淋巴檢查),或淋巴的擴清是這個原因,那如果到侵犯性乳癌之後就比較高的風險,容易轉移到其他位置,就是在侵犯性乳癌病人做前哨淋巴的切片,是目前還是屬於必需的一個建議。
更多內容都在『乳癌教育防治講座』
陸續會在整理相關影片給大家~
「乳癌教育防治講座」為非營利公益推廣性質頻道
主旨為推廣乳癌教育以及乳癌防治宣導
喜歡歡迎訂閱按讚以及分享本頻道
乳獲新生照護e計畫-乳癌線上電子書 提供您各種乳癌相關資訊
歡迎自行點閱相關乳癌治療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