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爸爸造成女兒易乳癌?醫師這麼解釋

2016-07-10 20:50 聯合報 記者黃安琪╱即時報導

刊載於「Scientific Reports」國際期刊新研究發現,爸爸的體重可能與女兒罹患乳癌風險有關,因胖爸爸的精子會影響基因表現,影響女兒的體重與未來罹患乳癌的風險。 醫師表示,患者因基因、家族史罹患乳癌比率約一成,關鍵更在後天環境,建議飲食避免高油高熱量、控制體重和定期篩檢。 該研究由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研究團隊執行,在小鼠實驗中發現體重過重的公鼠和體重正常的母鼠交配後,生下的雌性小鼠和雙親體重正常的控制組相比,乳癌風險提高3成,在於肥胖會使精子及子代雌鼠乳房組織細胞出現變化,引起表觀遺傳學變異,影響後代體重及乳癌風險。 但乳癌危險因子包含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影響,台北一般外科醫師、乳房醫學會秘書長表示,僅有一成患者因家族史或先天遺傳罹癌,其餘肥胖、環境荷爾蒙、婦女停經後荷爾蒙變化、飲食和生活型態等,更多比率患者來自後天環境影響。 台北某醫院研究副院長、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認為,雖然父親體重與女兒乳癌風險研究待更多實證經驗,但目前國內約有60至70個家族有乳癌相關遺傳史,統計全台因家族史罹患乳癌比率不到5%;卻因後天飲食高油高熱量、缺乏體重控制,脂肪堆積形成肥胖,增加體內荷爾蒙合成提高濃度、或因塑化劑、飲水、空氣等環境荷爾蒙影響等,後天罹患乳癌者較多。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乳癌在台灣發生率為女性十大癌症之首,2013年新發個案達1萬1281人,比起前一年多756人,發生率每十萬增加3.2人,近30年死亡率也呈上升趨勢。 而國內女性乳癌好發50至55歲,相較美國60至65歲更為年輕化,目前篩檢發現早期乳癌個案達8成6,治療後五年存活率約9成至9成7。醫師表示,國內乳癌篩檢率低僅38.5%,防治應加強、提高篩檢率,呼籲45至69歲或40至44歲具家族史女性,定期參與政府免費兩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 醫師也提醒,當乳房有些改變,如產生不正常、邊緣不規則且觸摸不會疼痛的硬塊,持續一段時間且愈長愈大、或乳頭出現異常分泌物、凹陷時需就醫檢查。

目前父親體重與女兒乳癌風險研究待更多實證經驗。此為示意圖。

目前父親體重與女兒乳癌風險研究待更多實證經驗。此為示意圖。圖/ingimage

arrow
arrow

    Hung-Wen 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