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哪些原因可能引起新冠肺炎疫苗過敏反應?
施打疫苗是截斷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的有效方法,我們分析介紹Pfizer-BioNTech疫苗、美國莫德納疫苗、以及AZ疫苗可能產生的過敏等副作用。曾經對其他疫苗過敏、有藥物或食物過敏史、女性,比較容易發生新冠疫苗過敏反應。
根據2021年4月13日《紐約時報》的報導,近來發生因注射嬌生(Johnson & Johnson)COVID-19疫苗後引起的死亡個案,曾一度讓美國停止嬌生疫苗的施打,但日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官宣已重啟嬌生的疫苗施打。然而,不僅是嬌生疫苗導致的血栓問題,由英國牛津大學與 AstraZeneca藥廠開發的AZ疫苗也曾發生數起血栓的案例。根據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的統計結果,AZ疫苗已發生超過220名在注射疫苗後,出現血栓和血小板減少的不良反應,像這樣的新聞在媒體報導後,往往會引發大眾恐慌而導致民眾對疫苗的卻步,到底哪些因素可能導致疫苗產生副作用?
就目前COVID-19上市疫苗所使用的內容物或賦形劑,我們針對輝瑞與德國生技公司開發的Pfizer-BioNTech疫苗、美國Moderna疫苗以及牛津大學的AZ疫苗可能產生的過敏等副作用來加以介紹,對疫苗的深入認識可增加民眾對疫苗施打的信心,並排除對於疫苗的恐懼與迷思,因為疫苗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從以色列全面性接種輝瑞Pfizer-BioNTech疫苗後的抗疫成效獲得驗證。
疫苗添加副成分可提高免疫效果
為了讓疫苗能產生更好的免疫效果,一般疫苗的設計除了標的蛋白質或核酸本身,往往會添加一些副成分,在輝瑞和Moderna這類mRNA的疫苗中(見表一),除了主要的活性成分mRNA核酸片段(可產生SARS-CoV-2 spike glycoprotein表面的棘醣蛋白的基因)之外,還富含像是PEG2000(聚乙二醇)、polysorbate等這類類似細胞膜表面成分的脂質,可以增加疫苗的穩定性(助溶劑),還能將活性物質傳送至宿主細胞裡,好讓宿主細胞暫時成為工廠、製造出病毒的棘蛋白,以達到仿照病毒入侵、刺激宿主細胞產生免疫反應。其他還有像一些鹽類和蔗糖等,有類似防腐劑的作用,能夠讓疫苗成分穩定並且易於在低溫保存。
表一、輝瑞以及Moderna的COVID-19疫苗成分
成分 |
Pfizer-BioNTech |
Moderna |
主成分(active) |
修飾後的病毒表面棘蛋白信使核糖核酸 (Nucleoside-modified mRNA encoding the viral spike glycoprotein of SARS-CoV-2) |
修飾後的病毒表面棘蛋白信使核糖核酸 (Nucleoside-modified mRNA encoding the viral spike glycoprotein of SARS-CoV-2) |
副成分-脂質(inactive-lipid) |
(4-羥基丁基)氮雜環二(己烷-6,1-二基)雙(癸酸2-己酯) (4-hydroxybutyl)azanediyl)bis(hexane-6,1-diyl)bis(2-hexyldecanoate) |
SM-102可形成奈米脂質顆粒的材料 為Moderna專有 |
2[(PEG)-2000]-N,N-ditetradecylacetamide |
PEG 2000 dimyristoyl glycerol |
|
1,2-Distearoyl-sn-glycero-3-phosphocholine |
1,2-Distearoyl-sn-glycero-3-phosphocholine |
|
膽固醇 |
膽固醇 |
|
副成分-鹽類、醣類 緩衝液(salts, sugars, buffers) |
氯化鉀、磷酸二氫鉀、氯化鈉、酸氫二鈉二水合物 |
氨丁三醇、三羥甲基氨基甲烷鹽酸鹽、乙酸、乙酸鈉 |
蔗糖 |
蔗糖 |
|
稀釋劑(生理食鹽水) |
無需稀釋劑 |
|
注射疫苗的副作用除了來自主成分之外,這些賦形劑也可能是造成注射過敏的原因之一。施打疫苗最怕的就是產生休克性的過敏反應(anaphylaxis),而根據2020年年底的研究報導,輝瑞疫苗在已施打1,900萬劑之中,出現21個過敏性反應的案例,而這些過敏反應的案例有86%(18/21)是在注射疫苗30分鐘內發生;針對Moderna疫苗,則大約有3個可能是過敏性反應的案例,足以顯示疫苗所造生的不良事件,比例上非常低。
曾對其他疫苗有過敏反應,接種前務必告知醫護人員
對於疫苗賦形劑的成分,其他疫苗像是A型、B型肝炎的疫苗以及流行性感冒的疫苗都有添加像Polysorbate這類的成分,還有像是抗發炎的藥物Methylprednisolone acetate(Depo-Medrol)或治療乳癌的抗體藥物Trastuzumab也都含有PEG。所以,如果曾經對其他疫苗有過敏的病史或是某些藥物的過敏反應,那麼對Pfizer-BioNTech和Moderna就很有較大的可能性會出現過敏反應。
因此,接種疫苗前,一定要對自己過去的用藥病史有清楚的瞭解,並且事先告知專業的醫療人員,有利於注射疫苗前的安全評估。醫療團隊也研擬一套評估判斷可能對疫苗所產生的風險流程,針對風險高的族群,可以先做PEG的皮膚測試,以便進行觀察,如果皮膚測試呈陽性,則不適合接種疫苗。
女性、有藥物或食物過敏史,較易發生疫苗過敏反應
根據輝瑞出現21個anaphylaxis的病人所做的調查結果(見表二),可發現有過敏反應的患者,大多曾經對某些藥物(磺胺類、盤尼西林之類的抗生素)、食物(帶殼海鮮、蛋類、熱帶水果) 或是其他疫苗(狂犬病、流感等)有過敏史,而且在性別上,女性佔有9成(19/21)的高比例,而這些出現過敏現象的患者,在緊急治療後,可追蹤的20人皆已康復出院。
表二、 輝瑞疫苗接種後的過敏反應事件
年齡 |
性別 |
過敏病史 |
打疫苗後過敏發生時間(分鐘) |
症狀 |
治療處置 |
處置結果 |
27 |
女 |
熱帶水果 |
2 |
瀰漫性紅疹、 喉部緊縮閉合感 |
急診 給予腎上腺素 |
已康復 |
35 |
男 |
無 |
5 |
瀰漫性紅疹、 舌頭腫脹 |
急診 給予腎上腺素 |
出院 |
55 |
女 |
狂犬病疫苗 |
5 |
全身性蕁麻疹、喘 |
住院 給予腎上腺素 |
出院 |
52 |
女 |
磺胺類藥物 |
7 |
哮喘、噁心 |
住院 給予腎上腺素 |
出院 |
30 |
女 |
蜜蜂螫 |
8 |
全身性蕁麻疹、喘 |
住院 給予腎上腺素 |
已康復 |
32 |
女 |
無 |
10 |
瀰漫性紅疹 無法呼吸 |
住院 給予腎上腺素 |
出院 |
60 |
女 |
蛋、牛奶、磺胺類藥物、水母螫 |
10 |
瀰漫性紅疹、 聲音嘶啞 |
急診 給予腎上腺素 |
已康復 |
29 |
女 |
貝類、蛋 |
10 |
全身性蕁麻疹、嘴唇和舌頭腫脹 |
急診 給予腎上腺素 |
出院 |
52 |
女 |
Metoprolol(降血壓,心血管用藥)、Clarithromycin(紅黴素類抗生素) |
10 |
全身性蕁麻疹、哮喘 |
急診 給予腎上腺素 |
已康復 |
49 |
女 |
含碘類造影劑(醫學影像造影用) |
13 |
全身性蕁麻疹、喉嚨腫脹 |
急診 給予腎上腺素 |
已康復 |
36 |
女 |
無 |
13 |
全身性蕁麻疹、噁心 |
急診 給予腎上腺素 |
未標明 |
40 |
女 |
磺胺類藥物、核桃 |
14 |
全身性蕁麻疹、噁心 |
急診 給予腎上腺素 |
出院 |
33 |
女 |
黃蜂螫 |
15 |
瀰漫性紅疹、 嘴唇腫脹 |
急診 給予腎上腺素 |
已康復 |
41 |
女 |
Prochlorperazine(止吐劑) |
15 |
瀰漫性紅疹、 持續乾咳 |
急診 沒有給予腎上腺素 |
出院 |
57 |
女 |
Penicillin、Azithromycin(盤尼西林類抗生素、 紅黴素類抗生素) |
15 |
瀰漫性搔癢性皮疹、聲音嘶啞 |
急診 給予腎上腺素 |
已康復 |
45 |
男 |
無 |
23 |
全身性蕁麻疹、呼吸道腫脹 |
急診 給予腎上腺素 |
出院 |
46 |
女 |
堅果類、Hydrocodone(鴉片類鎮痛藥) |
25 |
瀰漫性紅疹、 吞嚥困難 |
急診 給予腎上腺素 |
出院 |
30 |
女 |
狗、貓 |
30 |
全身性搔癢、喘 |
急診 沒有給予腎上腺素 |
出院 |
44 |
女 |
流感A型H1N1疫苗 |
34 |
全身性蕁麻疹、嘴唇腫脹 |
急診 給予腎上腺素 |
出院 |
29 |
女 |
磺胺類藥物 |
54 |
全身性蕁麻疹、持續咳嗽 |
急診 給予腎上腺素 |
已康復 |
29 |
女 |
類固醇 |
150 |
瀰漫性騷癢皮疹、嘴唇腫脹 |
急診 給予腎上腺素 |
出院 |
對於AZ疫苗所產生的血栓案例,德國Andreas Greinacher的團隊也做了相關研究來解釋血栓產生的原因,AZ疫苗所使用的是黑猩猩的腺病毒做為載體,傳送標的抗原基因到宿主中,AZ疫苗的副內容物含有腺病毒的外殼結構,疫苗與血液和血小板接觸後,在罕見的情況下,會活化血小板釋出血小板因子4(PF4),一旦人體對PF4產生抗體,這些抗體會活化血小板並大量吸引噬中性球導致血栓效應,而疫苗本身所含的EDTA亦會增加血管通透性,這份研究也提到了如果疫苗能除去EDTA的使用,將可以減少這類血栓的副作用產生;而且,如平時就有在使用肝素(heparin)這類抗凝血劑藥物的患者,產生血栓的風險也相對比較高。
目前國際間如印度的COVID-19疫情仍然嚴峻,加上醫療與疫苗資源的匱乏,確診率與死亡率不斷攀升的情況,疫情要趨緩需要很長的時間,相對於美國以及英國疫苗接種的普及程度,疫情顯然已大幅趨緩,如果印度疫情持續惡化,可能會加速病毒的變異性,恐導致目前的疫苗難以抵擋,對於疫苗的接種,如果接種的比率持續偏低,將很難形成群體免疫的效應,因此,各國和台灣對於COVID-19疫苗的施打應積極並且全面,才能有效防堵病毒的快速傳播與變種。
圖文取自康健